首頁 > 新聞頻道 > 社會

新聞線索在線提交

焦裕祿念念不忘的蘭考,繪就了怎樣一幅追夢新畫卷

來源:大象新聞·東方今報 2022-08-17 09:10:21
  • 關注官方微信

  • 天天315維權

大象新聞·映象網記者 王姝 陳艷輝

從高速進入蘭考,水系清澈見底,泡桐樹寬大的葉子迎風招展;

穿越復興門大橋,來到泡桐森林公園腹地,鳥鳴陣陣、夾竹桃盛開;

鄉間地里,花生苗正吸收著夏季的充足光照,農桐間作,互相呼應。

此情此景,很難想象60年前這里曾是一片沙地。

九曲黃河的最后一個彎,便是蘭考縣。資料顯示,在截至1949年的2500多年中,黃河下游堤防決口高達1590多次,改道26次。由于地理原因,蘭考縣曾是典型的風沙鹽堿地。

風沙、洪澇、鹽堿……集中爆發在1962年的蘭考。這一年,全縣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史最低水平,36萬人中有10萬人外出逃荒。

焦裕祿的到來,為蘭考縣帶來了破解“三害”問題的法寶;

隨著泡桐的規模種植,蘭考人民有了“綠色銀行”;

在焦裕祿精神的傳承下,這里上演著更多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“成高原”的彩色畫卷。

一棵樹,守護一座城

在蘭考的焦桐廣場,七旬老人魏善民每天為它打掃落葉、澆水施肥。1971年至今,這棵樹他已經照顧了50多年,在此之前,他的父親魏憲堂照顧了8年。

不止是他們,很多蘭考百姓都默默地守護著這棵焦桐。這棵曾經差點被“拋棄”的泡桐,如今寄托著人們對焦裕祿沉甸甸的情感。

1962年,為治理“三害”,焦裕祿在蘭考開展了實地調研,帶著大家查風口、探流沙。一年多的時間,他走遍了蘭考120多個村莊。

那年12月9日晚,焦裕祿在城關區老韓陵大隊牛屋,與飼養員肖位芬拉家常。“改變蘭考面貌,人人都有份。作為老輩莊稼人,您最有經驗,我今天就是來學習請教的。”焦裕祿的一番話,讓肖位芬打開話匣子,也開啟了他種泡桐治沙增收的思路。

在焦裕祿的帶領下,蘭考人民把沙子底下的淤泥挖出來蓋在沙丘上,然后再種上樹。

1963年3月的一天,焦裕祿和村民們正在熱火朝天地挖坑栽樹。一個村民拿起一棵瘦弱的小樹苗準備扔掉,被焦裕祿阻止:“拿來我種上,你不知道,泡桐成活容易,只要有土、有水、它就能活。”

因為個頭“不合群”,這棵特殊的樹苗沒有被種到成行樹木中,而是由焦裕祿親手種在了一旁。

如今,這株細小的泡桐已長成參天大樹,成為人民緬懷焦裕祿同志的“焦桐”。

一個產業,富裕一方人

那一年,蘭考縣人民用鐵鍬翻出了三十多萬畝土地;黑白的黃河故道,逐漸被大片的綠色泡桐林覆蓋。

這些年,泡桐不僅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,還被作為原材料,生產出家具、木制工藝品等。更可喜的是,當地能工巧匠還利用輕便的桐木板制作出了古箏、柳琴等民族樂器,使泡桐走進了大雅之堂。

走進徐場村,你會發現琴聲悠揚,不絕于耳。而家家戶戶圍繞著泡桐忙碌著:

有做古琴的,有做琵琶的,還有做琴桌、琴弦、琴凳的,一個村就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,每天通過電商,他們的產品配送到全國各地。徐場不但成了富裕村,還帶動了周邊的就業。

“泡桐透音透氣,共振性好,生長十年以上的泡桐,是制作古琴音板最好的材料。”90后的村民徐亞沖,既是古琴非遺傳承人,也是當地的年輕制琴師。記者第一次見到他,是在2019年8月26日國新辦舉辦的“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”河南省專場新聞發布活動展館內。

當時,徐亞沖用泡桐生產的純銅木挖箏、古琴展示中州箏派、古琴藝術,《我和我的祖國》、《鳳求凰》響徹展廳,吸引了中外記者的目光和鏡頭。

實際上,全國90%以上的民族樂器音板都是由蘭考縣徐場村制造的,而蘭考的古琴這張“河南名片”不僅賣到全國各地,還漂洋過海賣到了新加坡、美國和韓國等地。

據蘭考縣有關部門統計,木材加工現已成為蘭考第一大支柱產業,從業人員2萬多人,年產值有40億元左右,每年出口創匯1500萬美元。

一顆心,追隨一個信念

回顧焦裕祿的一生,會發現在那個風起云涌的大時代中,依然帶有傳奇色彩:

他被日偽抓到撫順挖煤逃走,參加革命參加解放游擊戰爭,彈藥不夠就發明武器“石雷”;解放后學習工科知識,參加工業建設,主持研制了新中國第一臺卷揚機……

他的大女兒評價父親“懂浪漫、會生活,曾是籃球場上的’靈魂’”。

這樣一個幾乎“全能”人,心懷國之大、人民之重,才將全部心血付諸于黨交給他的任務上。

在焦裕祿同志紀念館,一把帶著窟窿的藤椅,將人帶到刻骨銘心的現場:

由于勞累,焦裕祿的肝病不斷惡化。他坐著藤椅,每當疼痛難忍的時候,就拿出茶杯蓋子頂住肝部,時間久了,藤椅上就被頂出了一個大窟窿。

最終,焦裕祿累倒在了工作崗位上,那一年他只有42歲。臨終前,他要求將自己埋在蘭考的沙丘上:“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,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。”在他遷葬那天,全縣有10萬人哭著為他送行。

焦裕祿生前只留下四張照片,除了一張與他心愛的泡桐樹的合影,其他三張都是是通訊干事劉俊生偷拍的。他對劉俊生說:“不要給我照,要照,就去給群眾照!”

2017年3月,蘭考在全國第一批率先脫貧摘帽,焦裕祿當年“治窮”的愿望成為現實;隨著鄉村振興的推進,蘭考正上演著一幅幅高質量發展的彩色畫卷。

在中國,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最基本的單元,蘭考的脫貧和振興是中國的縮影。焦裕祿以后,還有著千千萬萬像焦裕祿一樣的中國共產黨人,庚續先輩精神,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不斷奮斗。

責任編輯:蘭明群
有新聞想爆料?請登錄《今報網呼叫中心》( http://www.thehanoudiletter.com/call)、撥打新聞熱線0371-65830000,或登錄東方今報官方微信、微博(@東方今報)提供新聞線索,聯系郵箱:jinbw2004@126.com。
  • 時政
  • 河南
  • 社會
  • 民生
  • 財經
  • 教育
  • 行業
  • 綜合

東方今報|資源手冊|呼叫中心|聯系我們|版權聲明|法律顧問|廣告服務|技術服務中心

Copyright © 2005 - 2020 JINBW.com.cn All Rights Reserved.

制作單位:東方今報·今報網編輯部  版權所有:東方今報社

關注我們
久久6热热热综合精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