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注官方微信
天天315維權
9月2日
秦皇島一所中學在學生報到時
校門口桌子上擺放著一把錘子和一張紙
紙上印著“免費碎手機”
表示學生如果偷帶手機入校
老師將當場將手機砸了
對此校方回應
擺放工具希望能震懾學生
@青臣·文古:不要混淆了誰先錯,是在家長老師雙向溝通情況下,砸偷摸帶的。
@CC使勁KE:別說家長了,我弟天天沉迷玩手機不寫作業,我都想把他手機摔了。
@許舍得:我覺得很好啊,這一錘子下去,拯救的說不定是一個學生的人生。
@綾月霏雪:我也覺得挺好,沒有報備過的手機才砸,是震懾。
@劉暢暢xi:我作為家長,我支持,這樣才能讓孩子們深刻體會到,要守規矩,要么就要承擔相應的后果。
極端方式 只會教出極端孩子
@-小添木:有這心思不如多教教如何自制。
@SCP-09:先不說強制不帶手機是否正確,也有更溫和的解決方式吧。
@李開心要做中年少女:哈哈,手機哭了:“我有什么錯?”
@Jeanette78935:這樣也不太好吧 ,即使只是震懾,但從小就植入暴力解決問題的潛意識。
@吃草的_豬:手機這東西大人都自我約束不了,別說學生了。
@冬菇HOho醬:沒必要,搞個柜子給他們鎖起來,定個目標,完成了再還。
大象新聞評論員 陳思
現代社會壓力這么大,哪個父母有時間慢慢地引導
疏導,意味著付出大量的時間、耐心和思考。現代社會壓力這么大,哪個父母有時間慢慢地引導。那個跳樓孩子的父親是大學教授,思想水平夠高吧,自由時間夠多吧,依然搞不定。
大象新聞評論員 邱延波
網絡一代的還不照樣成長起來了?
還記得十幾年前的“網癮”一詞嗎?家長和有關部門采用了多少辦法,結果呢?網絡一代的還不照樣成長起來了?時代在發展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娛樂方式,就算今天沒了手機,肯定還會有這機那機。
大象新聞評論員 李長需
讀不懂他們成長和生活的“故事”,靠不帶手機解決不了問題
留守兒童、單親家庭、學業壓力大的孩子,都沉迷游戲,但這不是手機游戲的錯,是他們的生活環境出了問題,我們不了解他們的心靈軌跡,讀不懂他們成長和生活的“故事”,靠不帶手機解決不了問題。
王海勇(河南省教育廳關工委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家教指導部副主任):
孩子用手機應“分級”細化
網絡漏洞太大,信息篩查和監管還需要打很多補丁,建議孩子使用手機可以“分級”,和成人盡量區分開,這些都需要去做細化。
李榮榮(學科語文專業在讀研究生):
堵不如疏 家校多聽聽孩子想法
學校、家長和學生之間需要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,出現問題解決問題。當學校和家長在判斷是非對錯之時,應該多聽取孩子的想法。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學生,正處于渴望得到關注、獲得存在感的階段。
王福琪(河南省儒學文化促進會家庭教育委員會會長):
家長要給孩子留下好“背影”
如何給孩子一個正向的引導?子女是望著家長的背影長大的,家長要給孩子留下一個好學的、奮斗的背影,讓孩子去效仿,言傳大于身教。
學校管手機都用了哪些招
近年來,為了不讓學生帶手機進校園進課堂,一些學?芍^煞費苦心,有和風細雨般的溫情提醒——“上課玩手機,大腦會死機”;有暴風驟雨式的鐵拳出擊——手機進水桶、鐵錘砸手機;有簡單粗暴的一票否決——在課堂上玩手機勒令退學等。>>更多詳情<<
禁玩手機要防止逆反心理
禁止玩手機,對處于青春期逆反的青少年來說,其動機和效果很可能是“南轅北轍”。>>更多詳情<<
點擊圖片瀏覽東方今報今日版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