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注官方微信
天天315維權
猛犸新聞·東方今報記者 陳思
近日,東方今報網絡輿情研究中心根據今年2—6月全網發布的黃金珠寶類投訴信息,梳理出消費者在購買過程中遇到的熱點問題,并發布珠寶類消費預警。文章顯示,僅在今年2月15日到3月9日約三周時間內,網絡上就一共出現了六次關于“中國黃金”的媒體曝光與消費者投訴。其中投訴、曝光的主要槽點,集中在中國黃金飾品的產品質量與售后服務兩個方面。
中國黃金是中國頗具知名度的黃金珠寶飾品企業,更是中國黃金行業唯一中央企業。但是近年來其網上消費投訴之多,讓人咋舌,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我國黃金珠寶首飾消費維權面臨的困境。大眾消費者對黃金珠寶品類商品認知有限,如果商品標識不規范、以次充好的話,普通消費者往往無法辨別。消費者如果覺得產品材質有問題,只能委托國家鑒定機構鑒定,但是鑒定費往往也值半條金鏈子了。所以專家學者在接受采訪時,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:建議選擇知名品牌商家。
但躲得過黑心作坊以假亂真,躲不過大商家店大欺客。比如媒體多個報道中提到的中國黃金3D硬金貔貅變形事件,消費者自己極少成功維權,在媒體記者的介入之下,才有置換等價商品與九折回收的案例。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,目前我國黃金珠寶類商品缺乏強制性國家“三包”規定,所以無論是金鏈子斷了、金貔貅扁了、金表盤漏水了……即便是大商家在面對消費維權的時候也往往態度強硬。
但不論是調查取證難還是適用法規空缺,都不應成為當前黃金珠寶消費市場近年來亂象不斷、維權報道層出不窮的原因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過,實現經濟增長,要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,打造多點支撐的消費增長格局,營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。
中國現在黃金珠寶消費市場增長迅速,更需要規范的市場機制、有效的監管制度來優化消費環境。但是在目前相關法規空缺、行業標準與細則尚不明確的當下,中國的各大知名黃金珠寶品類廠商應該承擔好社會責任,著力于行業質量標準、服務標準的建設。中國黃金集團作為中國黃金行業唯一中央企業,在這一過程中,更應該積極履行社會責任,牢記使命擔當,成為行業標準的建設者,而是不消費維權的旁觀者。